打造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防范大国竞争不确定性风险

日期:2020-04-01        来源:《科技中国》2020年第二期pp.59-61

字体:【

  文/刘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的发展在逐渐加深人们对诸如微观世界等复杂、随机、无序的世界认知后,不确定性思维开始影响人类对世界本质的理解。社会主义新时代,世界发展新格局与科技革命新趋势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业价值链发生改变,民粹主义升温、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赤字、贸易斗争升级,主要经济体应对衰退的政策空间被压缩,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加大,使得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成为最大的挑战。在这个充满了“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快速创新与变革的年代,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急需营造产业链外部环境,建设新时代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缓解不断加大的外部风险冲击。

  一、大国战略竞争时代的高度不确定性风险加剧

  当代国家竞争不同于以往的斗争形式,二战时期的国家斗争以战争形式为主,冷战时期的国家竞争以武器装备竞赛形式为主,新时代的国家竞争是以面向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科技竞争、产业竞争形式为主。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意识形态斗争逐渐淡化,并迅速转变为一场全球范围的国家战略竞争格局。近年来,随着中国迅速崛起,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步赶超美国,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国家竞争出现新局面,中美两国的国家竞争成为世界博弈的焦点和重心。从美国智库机构近两年来对国际局势的判断措词即可窥豹一斑:An Era of Strategic Competition(战略竞争的时代)、An Era of Renewed Great Power Competition(重振大国竞争时代)、An Era of New Cold War(新冷战时代),这些措词和相关报告源源不断地送到决策者手中,影响决策和舆论。美国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2017)、《美国国防战略》(2018)和《印度太平洋战略》(2019)等多个国家战略文件中,明确将中国定为美国战略竞争对手的最高优先级,并基于“301调查”行动的开展,在国际上对我国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进行舆论施压,指责《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阻碍我国产业升级。

  2019年,中美贸易冲突破坏了我国出口环境,产业发展在从出口驱动到内需驱动转型的同时,还需要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区域经济去平衡、包容大国竞争对产业造成的不确定性。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不仅需要我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还需要将高精技术对外输出,占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阵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代,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对产业走出去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包括汇率不稳定、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环境复杂、社会动荡风险、治理水平有限等。因此,为了加强我国产业能力建设,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为微观产业主体的创新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经济等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以打造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来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反脆弱构建。

  二、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三大特点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BRI),开启了我国的“二次开放”之路,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合作范围,通过贸易自由化创造开放包容的经济环境,以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实现不确定性的降低。截至2018年,中国已经和24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2019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15国达成了协议,其GDP规模超过了日欧自贸协定、美墨加自贸协定的GDP规模,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在这种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下,加强经济合作并加深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完善国际产业链生态,提升现代金融服务能力,打造一个科学、技术、人才、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集聚地,加速我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

  打造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与其他国内的区域协同发展相比,特点鲜明,优势巨大,降风险能力强。

  (一)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建设是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治理的有效手段

  全球化经济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近年来反全球化的不确定性陡然加剧,区域经济呈现出国际拉帮结派的发展趋势。例如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P)、亚太自贸区(FTAAP),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成为现阶段全球化发展和治理的有效手段。成员国通过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方式,享受贸易创造效应的福利。可以说,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建设不但是全球化治理的有效手段,更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举措。

  (二)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解决我国产业供给侧失衡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面对金融危机之后所出现的经济问题而主动采取的战略性选择,也是我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自2015年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众多行业基于这种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恢复了增长的活力,重新回到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常态上。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具有良好的市场包容性和接纳性,有助于我国进一步加深供给侧改革。一是以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解决我国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加强技术进出口力度,健全完善我国产业生态。三是加强区域内产业安全控制去杠杆,防范中美大国竞争风险。

  (三)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有助于我国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转移

  产业价值链的兴起源于全球化大发展,我国受益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贸易拉动式增长,使得我国不断缩小与大国的经济差距,但随着中美贸易战的事态发展,我国产业价值链普遍偏低的问题凸显出来。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既可以让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和获取高新技术,又利于我国大量输出技术,抢占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并以外部需求推进我国技术创新。

  三、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面对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挑战,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促进产业风险对冲,实现对大国战略竞争不确定性风险的防范。

  (一)提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直接决定着产业区域化发展的效率和执行力。产业外部环境的快速扩张会有很多障碍,手续繁琐、通关不畅、规则不同等都会增加贸易的不确定性。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协定谈判上,最常见的话题就是贸易规则的统一和制度保障的落实。加速制度与规则的对接,促进产业主体务实合作,提高发展可持续性。

  (二)促成产业的国际标准互认

  产业标准互认是产业链顺畅流通的基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里,针对一些重大产业,联合制定国际标准,准确核算成本,为产业落地和项目实施提供便利条件。此外,我国高精尖产业创新硕果累累的同时,要将不断提炼而成的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提前占领关键技术的国际标准份额,为我国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做好坚实的基础工作,推动我国产业技术的国际化转移,促进高质量的贸易繁荣。

  (三)加强产业智库密切合作

  产业智库作为智库的一种类型,主要以提升引领产业发展的决策能力为目标,从产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角度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战略分析,提供产业政策建议和产业发展战略思想,孕育高新科技产业,是服务社会经济的智库组织。从支撑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在不同产业领域和不同产业创新过程中,通过产业智库的紧密合作和交流,切实推进成员国政策对接和战略对接,及时了解外部经济环境中的各种机遇、调整和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产业发展态势和趋势的分析、建议、策略方案等,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在外部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四)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话语权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决定了我国战略合作伙伴的经济风险系数,是对我国人民劳动价值的重要保障。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提高其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也是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有力支撑。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内,我国与周边国家或者地区的贸易逆差明显,韩国、东盟对我国贸易逆差达到近千亿美元,这为人民币成为计价工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随着我国在开放型区域内的大量投入,成员国对人民币的储蓄必然增多,也为人民币在区域间的自由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产业外部环境的人民币国际地位,通过加大国内金融开放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定价的可能性,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提高国企的国际竞争力

  深化国企改革,在去杠杆和去产能的同时,还要努力适应国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参与开放性区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兼并重组,鼓励创新发展,增强国企在产业调整转移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国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大国企对外开放合作力度,与各国企业在产业整合、转型升级、股权投资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提升国企的国际合作水平。二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国企,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全球资源配置,持续完善产业链、升华价值链、布局创新链,不断提升国企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作为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我国产业从“做大”到“做强”跨越的重要着力点,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有效保证了市场环境开放包容、产业要素有序流动、产业安全共同防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对“稳增长”和“反脆弱”的平衡,减缓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反脆弱的新动能。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接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历史时刻,在推动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建设方面,要以大国负责任的态度,维护全球化治理秩序,承担起世界经济繁荣和复苏的责任。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科技情报服务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BTQ054)的研究成果之一。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