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精准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日期:2019-08-21        来源:《科技中国》2019年第八期pp.22-25

字体:【

  文/董婷 高新房 许尔杰(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

  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是“双一流”建设方案的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是大学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但高校成果转化存在与经济发展脱节,重科研轻转化、机制不完备、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要把研究方向更多地与企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政策保障,壮大成果转化工作队伍,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考核机制。

  “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后,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和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强国不但包含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数量、规模、质量、结构、投入、声誉以及文化等多重评价指标,还包括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分量(潘静,2016),以及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度。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和重要议题,并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切入口。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包括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方案》包含五大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其中,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但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到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统计显示,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普遍低于5%,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中国高新区》编辑部,2016)。 因此,“双一流”建设要完成建设任务、取得成效达成目标,高校必须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需要强调的是,高校成果转化从狭义可以理解为专利技术许可、转让和创办企业开公司等,广义的还包括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服务企业,以及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应用到教学上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知识化,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文重点讨论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

  一、推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既是大学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提高自身综合办学实力的现实需要,因而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李志民,2016)。

  为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了系列重大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15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就“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提出具体实施意见;2016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发〔2016〕16 号),为“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进一步政策保障;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首批28个区域、企业和高校类双创示范基地,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四所高校入选,希望高校类基地“通过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和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目前我国高校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转化,是因为存在潜在的市场需求。但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脱节,重科研轻转化、缺少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备、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力度不足等原因,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严重制约了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一)从高校的评价考核体系看,重科研轻转化

  教育部等主管部门或一些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校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评估,主要是看其拥有的院士等头衔人才的数量、高层次科研项目的数量、科技奖励的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量、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数量,尤其是被国内外权威期刊收录的论文数量,很少也很难将科研成果转化的情况及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纳入评价体系。

  目前这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人才评价、人事考核与职称晋升政策,使得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动力不强,科研人员对向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直接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杜海平,2015)。

  (二)从高校和企业的供需来看,脱节与不匹配

  高校看重科技创新的学术评价,很少关注其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因此多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与企业需要的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进入市场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要求严重不匹配(张虎、杨柳等,2017)。而企业热衷于短期见效快的技术模仿,或者在技术上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直接将科研成果变成商品产品,不愿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时间。两者的供需严重不匹配造成了高校的科研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脱节。

  (三)从成果转化的分配机制来看,尚不健全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无形资产的特性,其价格难以准确合理地估值确定,具体操作过程中又缺乏对科技成果价值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原则(侯东云,2004)。另外,科技成果虽然以专利等外在形式存在,其核心价值仍然为其发明人掌握。但在法律上发明人并不掌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处置权,或缺少合理定价及利益分配机制,部分科研人员担心拿不到应得收益而不愿意推进成果转化,再加上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存在的周期长风险大,最终不少成果错过最佳转化窗口,使高质量成果沉淀浪费。

  (四)从从事成果转化的队伍来看,缺乏专业性

  长期以来,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实际市场没有太多的了解,缺乏与企业的联系,因而往往跟不上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迁的市场需求。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技术市场中介的介入,技术市场中介的完善和发展对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至关重要。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商品,是技术商品,它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商品通过简单买卖即可完成交易。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全过程的服务((侯东云,2004))。我国技术经纪人队伍在大部分高校是高校内部行政人员,专业的、职业的中介人员的培育尚在起步阶段。

  三、推进成果转化的工作思路与举措

  早在2000年,清华大学就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清华大学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希、关兆东,2000)。在《方案》中,已经明确将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作为五大建设任务之一。那么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该如何看待和加强成果转化工作,是值得高校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要求高校要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因此,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加强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衔接,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做国家需求和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

  “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李志民,2016),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因此,高校要把研究方向更多地与企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社会和企业提供更高层次、更加有效的人才和成果供给,只有这样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两张皮”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科研成果写在论文里、锁在柜子里、放在仓库里的现象,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创新源泉(陈骏,2015)。

  (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政策保障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后,各高校陆续修订完善了各自的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各高校纷纷提高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明确对现行的成果处置机制、收益分配机制进行调整,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政策的落地落实,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的程序与规则,优化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充分调动各类人员参与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作了深入探索,一是将以前职务科技成果“纯”国有,变为国家(学校)、集体(团队)和个人“混合”所有,以所有权改革统领和牵引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二是将转化后的股权奖励,变为转化前的产权激励。通过“先确权,后转化”从源头上激发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内在动力(徐飞,2017)。

  (三)壮大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队伍

  充分发挥高校、企业的人才优势,借助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用,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大力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同时,推动建设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规范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吸取国外高校和专业机构的经验,与国际技术转移组织联合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建立既符合普遍规律又符合本校实际的技术转移管理及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水平。例如,“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倡议,在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的支持下于1995年创立的,目前协作网成员由27个国内外著名高等学府组成,不定期组织技术转移高级研修培训,架构起内地高校与国际技术转移专业组织沟通桥梁。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考核机制

  目前,对高校的评估和高校内部的考核都比较少涉及成果转化。2016年启动实施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评估指标中涉及双一流建设任务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有涵盖,但涉及成果转化的“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等暂无间接体现(梅红、宋晓平,2017)。所以在今后的学科评估、教学评估等对高校的综合评估中,要加重成果转化方面内容,要准确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同时,在高校内部也要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进行调整完善,在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坚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将科技成果转化与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对在成果转化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师、院系进行奖励,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