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积极推动公民科研

日期:2019-06-18        来源:《科技中国》2019年第六期pp.47-49

字体:【

  文/张九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在2016年11月30日实验中,超过10万志愿者通过在线游戏生成随机数据,提供给来自10个国家的12组科学家,用于物理学上证伪爱因斯坦定域实在论的实验研究,这是公民科研的典型案例。反映该成果的论文于2018年5月10日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公民科研是日益发展和流行的开放科学的一部分,通过众包方式让普通公众广泛参与真正的科研活动是其鲜明特点。

  一、公民科研的兴起

  公民科研(Citizen Science,与公民参与科研Public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含义相同)对中国人来说相对陌生,它几乎同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鸟类研究志愿者收集数据)和英国(指市民与科学家共同推动决策目标)。

  业余爱好者自愿从事科研,原本是科学事业的传统。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业余科学家有了自己的组织;1795年法国科学院成立,标志着政府资助科研的开端;19世纪中叶研究型大学和20世纪初企业研究院出现,逐渐造就了职业科学家群体;20世纪50年代政府资助科研专项的设立,强化了科学家竞争经费和论文发表的特征,至此业余科学家已完全边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促进了公民科研的兴起:一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加,虽然很多人未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但他们掌握科学方法,抱有参与科研的热情;二是有稳定收入的人群增加,这些人有过剩精力和时间,特别是退休后的老年人身体状况依然良好,增加了志愿者人群;三是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发展,为公民参与科研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工具;四是学校正式的科学(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以及国民的终身教育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进行调整和升级。

  二、公民科研带来的影响和机遇

  公民科研使科研活动不再局限于以实验室为主要场所,而是延伸至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不再局限于以职业科学家为主体,而是扩大到社会中的普通公众;不再局限于把实验和问题设置为科学家能解决的范围,而是拓展到公众参与后能解决的范围,因此会对科学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潜在的机遇。

  (一)拓宽研究渠道,提高研究效率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公民科研通过任务众包的方式进行。一些科研项目,因为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不足,使得研究活动的范围、速度、质量和效率受到限制。通过公民科研,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者和资助者可以将公众的知识和潜在的能力,纳入到科研项目和课题的整体实施框架中,对研究范围进行改进和扩展,从而扩大科研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公民科研强调公民参加实质性的科研活动,这区别于一般的科普活动和科普教育。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者和资助者公布真正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吸引公众中的科研志愿者投身到具体的科研过程中,包括凝练科学问题、规划设计方案、具体开展研究(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提交报告)和传播科研成果。公民科研活动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新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与职业科学家和其他参与者建立良好联系,培养求真、求实、质疑、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关注社会热点,面向生活科技

  公民科研主要集中在公众兴趣点高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感知的科研项目中,特别是生态、环境和医疗健康等领域,例如,某一特定区域的物种分布调查,特定时期的大气、水域、土壤调查,特定人群的生活习惯与疾病关系调查等等。公民科研可以影响更多领域,包括农业、食品、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等,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事实支撑。

  (四)支撑科学决策,提供沟通渠道

  公民科研不仅对公众、科技工作者和资助者是有益的,也会给决策者带来好处。参与公民科研可以使公民在关键社会问题上联合起来,增加认同感和参与度,为公民和决策者进行交流对话提供新的渠道,有助于更灵活地应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问题,如有效地控制跨地区的环境污染。

  三、美欧澳积极支持公民科研

  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了“非正式科学教育促进中心”,负责“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项活动,公民科研被纳入学校之外的终身学习范畴。2013年10月31日,美国政府发布了《第二次开放政府国家行动计划》,要求联邦政府部门“通过方便、加速、提升开放式创新方法的使用,例如激励性悬赏、众包和公民科研,来充分发挥公民智慧的作用”。2014年美国总统办公室发布《美国公民地球观测国家计划》,要求通过公民科研和众包“改善观测的密度和地面的真实数据”。2015年9月30日,美国总统科技助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霍尔德伦提交了一份名为“公民科学和众包应对科学与社会挑战”的备忘录,提出联邦政府各部门要采取特别步骤来促进公民科研和众包,为拓展公民科研和众包的能力提出行动方案,提供更多实践案例。2016年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公民科研工具箱,开通了公民科研网,发布政府部门的公民科研项目。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公园服务处、国防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环境署、农业部、健康和人类服务部等部门每年都对公民科研进行投资。

  英国、德国等国政府率先资助了公民科研。欧盟在2012年对公民科研进行投入,资助名为“公民的观察”的专项,聚焦欧洲的环境监测,覆盖空气质量、城市噪音、化工设备和农村设施的异味、海水质量等。在欧盟“地平线2020”中,专设“社会中和为社会的科学”项目对公民科研给予资助,特别是在“地平线2020”2018—2020的工作规划中,列了一个如何开拓和支持公民科研的研究性课题,研究内容包括:公民科研的最好方法、潜在公民科学家的数量和名单、公民科研的成本和效益等。

  2012年在美国波特兰举行公民参与科学研究第一次会议,201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民科研的非政府组织——美国公民科研联合会。欧洲在2013年成立了欧洲公民科学联合会,以在德国柏林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总协调单位,成员来自欧洲和其他国家,聚焦于协调欧盟和地中海地区国家的公民科研活动。澳大利亚在2014年成立了澳洲公民科研工作网络,聚焦于打造一个澳大利亚公民科研实践社群。

  四、中国开展公民科研的时机已成熟

  到目前为止,除了业务天文爱好者参与天文观测外,中国鲜有公民科研的案例,但已具备开展公民科研的条件。

  (一)公民科研融合了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积极推广众包,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在中国积极推动公民科研,是贯彻实施这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

  (二)中国志愿者的队伍逐渐扩大

  2017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8.52%。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渗透率达到55.8%。截至2018年2月,中国4G手机用户已超过10亿户。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突破800万,达820万。截至2017年6月,中国的志愿服务团体数量达到342065个。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开展公民科研活动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三)可助力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中国地域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但科研监测资源明显不足。例如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5.1%。纳入统计的全国地表水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只有1940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只有6124个。开展公民科研活动,能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监测的相关项目中。

  (四)丰富公众的业余生活

  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特别是退休人员逐年扩大。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在欧美发达国家,退休人员是公民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政府开展公民科研活动,可以为这些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更大更多的舞台。

  五、中国开展公民科研的政策建议

  公民科研已成势,中国需“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一)将公民科研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开展公民科研活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公民科研,出台开展公民科研活动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政策。

  (二)通过试点组织一批公民科研项目

  在一些部委和地区,专门设置公民科研项目,率先开展公民科研活动的试点示范;允许和鼓励科学家在政府资助的科研计划项目中,设立让公众参与的子课题。

  (三)开发网络平台和技术工具

  开展公民科研活动,要有相应的项目发布、公众参与的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提交和分析处理的技术工具,以降低公众参与的难度,保障数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国际合作

  和已经广泛开展公民科研活动的发达国家和组织建立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设置能让全世界科学家和公民合作的公民科研项目,促进科学外交。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