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关村特色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日期:2019-05-21        来源:《科技中国》2019年第五期pp.83-86

字体:【

  文/苏杰芹(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

  中关村示范区各类园区载体大大小小两百余个,初步构建了聚合产业、人才、技术、资本、孵化等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成为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并不是所有的园区载体都是特色园区,并且在新形势下园区发展也面临更多挑战,本文就中关村特色园区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要素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一、关于园区载体“特色”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特色园区的标准或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从理论层面,国内相关研究也有一些,如唐德淼(2018)研究表示“特色小镇”发展要根植于资源要素禀赋,高标准培育,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差异化特色定位;王兴平、柏露露(2017)指出应从特色产业集聚程度、园区建设风貌、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建立特色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引导提升园区特色化,并根据园区不同的特色产业基础,进行多元化培育;王少杰(2015)研究表示特色园区应朝着主体多元化、园区差异化、运营专业化方向发展和探索;张丽萍(2018)认为我国特色小镇是城市发展、新型城镇化、“双创”“互联网+”和特色产业培育等工作相互融合的新成果;以及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等等。

  另外,从国家、各省市相关政策来看,如科技部“创新型特色园区”要求园区定位符合所在区域功能定位、产业选择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具有特色鲜明的国家高新区;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培育“特色小镇”要求产业定位精准且“特而强”,配套设施完善,管理服务模式灵活创新;北京市发改委等四部委“功能性特色小镇”要求围绕落实北京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重点聚焦生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等领域,强化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和转移作用;深圳“特色示范园区”要求园区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集聚,具有公共技术服务能力等;浙江“特色小镇”要求围绕七大重点产业,兼顾地域历史经典产业,集聚特色产业高端要素,统筹产业、生态、生活,鼓励市场化多元主体参与建设运作,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等等。

  综上,相关研究和国家政策等都对园区载体的“特色”在空间定位、产业选择、运营管理、功能完善等方面做了相应要求,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区域优势资源,差异化发展;二是强调产业发展,以产业为核心;三是注重项目落地,重视集群化发展;四是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专业化运营。那么中关村特色园区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要素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则需要根据中关村园区所处环境及面临问题来确定。

  二、中关村特色园区应具备的关键要素

  中关村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时期总体定位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另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中科园发〔2019〕19号)中,明确表示“支持示范区各分园按照产业定位,建设主导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空间承载力强、运营管理专业、服务配套完善的特色园区”,并从引进或培育专业化运营机构、举办特色领域活动、发布创新发展报告以及增加配套服务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提升园区运营服务能力。中关村特色园区应具备如下关键要素:

  (一)瞄准前沿,聚焦高精尖

  中关村特色园区作为北京市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时期任务下,其必须瞄准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各分园产业基础和特色,积极引进和落地“高精尖”产业项目,聚集高端创新要素,落实示范区高精尖产业总体布局要求。

  (二)定位明确,差异化发展

  重点围绕北京市十大“高精尖”产业,根据特色园区所处分园创新基础、产业结构、要素资源、机遇条件等因素,在示范区重点发展的产业范围内,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充分利用所在分园优势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如大兴园应重点培育和发展医药健康、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特色园区。

  (三)主导产业突出,集群化发展

  重点培育或引进园区产业定位相关企业、人才、技术、服务等创新要素,持续产生一批高精尖技术成果和创新型企业,促进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主导产业集聚度不低于60%,特色突出,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链,增强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实现园区全产业链集群集聚协同发展。

  (四)配套完善,空间承载力强

  园区及周边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多元,能够有效保障企业产业发展、商务配套服务、人才保障、居住生活、休闲娱乐等多元化发展需求,如商务会展、酒店、餐饮、超市、幼儿园、租赁公寓等;园区具有一定规模,可运营空间不少于3万平米,且环境适宜、办公成本较低,能为入驻企业提供较高品质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能实现企业“进得来、留得下、能发展”。

  (五)运营管理专业,服务高品质

  具备专业化运营团队,围绕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实际需求,建立从产业规划、投资、招商引资到运营管理一体化园区发展机制,搭建能够为园区企业提供研发孵化、中试检测、市场和供应链资源对接、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的公共平台,形成专业化、特色化、创新性的全生命周期产业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官网公布的2017年特色园区支持名单以及2018年公布的高精尖特色园区产业集聚化发展项目,都体现了对园区定位明确、产业集聚、专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如北大医疗产业园、大兴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等园区。

  三、中关村特色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中关村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色园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但按照以上特色园区应具备的五个关键要素进行筛选,两百余个大大小小的园区载体不足20%满足条件。可见,中关村特色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一)从宏观层面来看

  1.空间分布不均

  园区多集中在以海淀为主的中心城区,其次是一些发展较快的个别平原地区新城分园,如大兴园、亦庄园、昌平园等,远郊分园经济基础落后,如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生态涵养区基本没有特色化明显的园区,也说明园区发展空间潜力未释放。

  2.高端化发展不足

  园区整体产业效益不高,缺少龙头企业,经济带动效应不明显;高精尖产业、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以及领军人才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和个别平原新城少数特色园区中,多数园区并未能集聚高端产业和人才,实现高端化发展。

  3.服务配套不完备

  园区整体规划水平不高,缺乏顶层设计,服务理念落后,园区内及周边区域交通、住房、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生活配套设施以及公共空间和绿色生态建设不足,职住不平衡,产业空间承载力不强。

  4.空间成本较大

  园区空间成本普遍较高,一方面土地成本或存量空间改造成本较高,园区自身发展压力较大,发展前期多数无暇顾及其他,“重招商,轻运营”,卖地卖楼情况较多;另一方面,企业入园租金成本太高,多数初创型企业望而却步。最终,使得园区难以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布局,不具特色。

  (二)从微观层面来看

  1.产业定位不明确

  多数园区入驻率较高,但是产业领域多元化,定位不明确,尤其是房地产转型园区,由于对产业、运营、管理等的不熟悉以及源源不断的成本压力,使得园区最终仍以售楼或者赚取租金为主,对落地企业或者项目产业领域缺乏统筹考虑,同时企业需求不一也造成了资源极大浪费。

  2.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

  部分园区尽管明确了产业定位,但按照主导产业企业入驻园区面积占园区总入驻企业面积的比例来计算,比例达到60%以上的园区数量较少,相关产业企业入驻不多,并且流动性较大,中小企业表现尤为明显,主导产业集聚度不高,园区未能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链。

  3.服务品质参差不齐

  少部分园区服务体系较完善,功能多元,搭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能满足同一产业领域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部分园区仅仅能为入园企业提供工商注册、办公空间、资源对接等双创孵化服务,缺少产业化、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有些园区仍停留在传统的物业服务上。

  4.运营管理缺乏专业团队

  园区多数不具备对产业发展、园区运营管理较为熟悉的专业化人才或团队,大的房地产转型、产业升级或存量改造园区需求更迫切,专业化运营园区的能力较弱,尤其对较大规模的园区建设和运营管理缺乏统筹考虑,专业化不足,也导致很多空间资源没有被合理利用和开发。

  四、促进中关村特色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推进中关村园区的特色化、高端化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一方面需要政府统筹资源发展,优化园区营商环境,调控推动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园区运营主体需主动作为,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园区专业化运营和管理,促进高水平发展。

  (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规划引导

  1.建立园区评价指标,高标准培育特色园区

  根据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集聚度高、空间承载力强、运营管理专业等特色园区应具备的主要要素,结合各分园产业需求和资源禀赋条件,建立特色园区发展相应评价指标,创新培育特色园区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在园区建设、企业入驻、产业项目落地、园区服务配套、专业化运营机构等方面坚持高标准引导,精准服务分园高精尖产业企业。

  2.坚持分类指导,发挥分园特色优势

  中关村各分园在人才、技术、教育、交通、医疗以及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要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根据中心城区、副中心和平原地区新城、生态涵养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分类指导。发掘分园特色优势,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防止同质化竞争;明确重点工作,中心城区分园加快建成区疏解腾退、低效存量空间盘活利用,平原新城和城市副中心分园要增强产业承接能力,生态涵养区分园需尽快优化提升交通体系。

  3.统筹规划和建设工作,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明确各分园的功能布局、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统筹规划编制、设施配套、文化建设、生态保护、资源要素保障等,完善周边交通、居住、医疗、教育各类配套服务设施,实现园区空间、规模、产业统筹和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在创新平台搭建、重大项目落地、高端人才集聚、投融资等方面制定促进特色园区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根据园区以及入驻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加强空间成本控制,坚持节约集约发展,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二) 园区要主动作为,探索创新服务模式

  1.明确园区定位,集聚协同各类创新资源

  按照政府对园区创建的标准,明确本园区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在管理服务园区的过程中,围绕特色产业定位,集聚人才、专业机构、企业等各类创新资源;并着眼园区整体发展,引进或腾退园区企业的同时,注重上下游企业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交互协同,实现园区特色化发展。

  2.培育和引进专业化运营机构,提升园区服务品质

  吸引多元投资主体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和运营,引进运营能力强的专业机构、专业团队或人才,围绕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实际需求,建立从招商引资到运营服务的园区一体化长期运营机制,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和创新性的企业服务体系,增强现有园区专业化运营能力,提升园区服务品质。

  3.搭建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做强园区核心功能

  完善对企业工商注册、金融对接、政策辅导、知识产权、创业辅导、技术咨询、产业对接、服务资源等基础性服务创新平台,加强对园区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孵化、中试检测、成果转化等孵化器、加速器等产业平台建设,做强园区核心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业服务,促进共享创新,助力园区企业成长。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