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和保障,而科技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是影响我国科技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活力激发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统计数据挖掘和分析,从供需角度剖析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现状,探究相关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完善人才政策提供参考。
一、我国科技人才供需现状
从人才供给端来看,科技人力资源是一国能够投入科技活动的全部人才资源,包括正在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和具备科技领域高等教育学历但未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两部分。根据中国科协统计数据,2005—2020年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4 252万人迅速增长至1.12亿人,居世界第一位。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是科技人力资源中正在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其全时当量已从2005年的136.48万人年提高至2022年的636.36万人年,规模居世界第一,年均增长率达9.5%,高于同时期科技人力资源增长率(6.7%), 这说明随着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科技领域从事研发活动。
从人才需求端来看,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保持全球领先,但“人才缺乏”仍然是阻碍创新的最主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2018—2022年间,认为“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是制约企业创新首要因素的企业家占比从32.2%提高至37.5%,在所有制约因素中占比最高,表明当前高水平科技人才依然“紧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科技人才需求与日俱增。2011—2022年间,我国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占比从38人/万人增加到87人/万人,虽然翻了一番,但仍远低于美国(171人/万人、欧盟(150人/万人)和日本(138人/万人) 等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纵深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研人才缺口将持续存在。
二、我国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科技协同育人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稀缺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存在“重传授知识轻能力训练”的问题,启发性通识课程少、课堂交互少等现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弊端凸显,高质量科研人才储备力量不足。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突飞猛进,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更新相对滞后,毕业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与专业相关性不强等现象突出。职业教育与前沿科学技术脱节,职业教育师资配备水平不高,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领域中,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和平台往往以科研目标为导向,对人才培养重视不足。另外,从高校组织管理模式看,大科学时代的科研攻关任务往往需要跨学科的任务导向型活动,需要多学科协同发力,但当前我国高校实行二级管理模式下的“校—部—院—系”纵向组织方式,虽然有利于精细化学科建设,但不利于培养科研“多面手”,相关人才进入科技领域后往往需要“再培养”。从科研项目平台人才培养机制看,部分重大创新平台如国家实验室等还处于发展初期,全职团队的建设和使用机制仍在探索中,培养人才作为次级任务,其机制和路径也尚未明确。
(二)科研体制机制不畅,研发人员实际从事科研的有效时间不足
从科技人才使用来看,很多研发人员不能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发,是当前我国科研资源总量增长和科技人才相对缺乏并存的突出表现。理论上看,一国研发人员一般是指研发人员折合当量的加总,如果一个研发人员把其一半的时间用于研发,则在统计中只能计为0.5个全时人员。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2022年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研发人员人头数的比例从71.0%降至67.6%,表明我国研发人员用于科研的时间在不断缩短。中国科协开展的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进一步显示,43.9%的科研人员表示自己可支配的科研活动时间不够用。其中,排名前三的原因是行政事务繁忙、考核过于频繁以及教学任务太重,比例分别为56.3%、39.7%和27.6%。从现实来看,科研行政化管理仍是普遍现象。例如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中期检查、结题和经费报销等科研管理和项目评审考核工作中投入较多时间精力,特别是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为了摆脱“非升即走”的困境,需要频繁申请项目、应付各类检查以增加留用和晋升机会,科研时间也被进一步被消耗。另外,在现行纵向和横向课题经费管理制度下,科研团队面临完成重大科技任务和扩大团队收益、养活团队的两难选择。部分课题负责人把精力较多分散到市场开拓上,忙于申请各类横向课题和相关经费,不仅牵扯较多科研精力进一步压缩科研时间,而且容易造成科技人才科研“万金油”倾向,无法长时间锚定重大科研目标久久为功,不利于科研人员重大科研能力的长期建设。
(三)科研环境仍需改善,科研质量有待提升
从数量上看,2023年,我国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拥有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81.2万件、401.5万件和7.0万件,均居世界第一,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球总数的2/3,约为美国的6倍、日本的6倍和韩国的8倍。三方专利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全球排名第三。但从人均产出来看,2022年我国R&D人员人均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52件/人年,低于日本(1.74件/人年)、韩国(1.55件/人年)和美国(0.60件/人年)等国家;R&D人员人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0.01件/人年,是美国的1/5和日本的1/2(数据来源:OECD科技统计数据库)。从科研质量上来看,2023年中国高倍引论文为57 939 篇,数量仅为美国的3/4(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仍有待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潜心研究的基础研究制度环境仍未完全建立。当前,很多科研人员为了追求产出速度,低水平重复研究屡见不鲜,周期性考核频繁又催生了重复研究、“一鱼多吃”等急功近利的科研氛围。同时,科研经费支持基本实行项目制,存在阶段性特征,普遍呈现“短平快”特点,也与基础研究的特点相矛盾。另一方面,我国杰出科学家学术专注度不足,也成为我国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受阻的主要原因。相较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部分为纯粹科学家,我国杰出科学家(院士等领军人才)长期存在科研行政“双肩挑”现象,往往掌握大量学术科研资源的分配权,容易催生学术研究“一言堂”“门阀化”等不良倾向,不利于强化科研合力。对此,国内相关学者如楼雯(2021)选取来自 411 所大学的343 名男性和 68 名女性大学领导,采用计量方法统计其在任职前后学术产出情况,通过对比得出行政任职会导致学术表现力下降,且任职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三、政策建议
(一)促进以科技为引领的教育人才一体化,加大育才引才力度
一是注重早期科技创新教育。2012年至今,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始终在3.2%~4%之间,2021年占比(3.26%)低于同时期的美国(4.96%)和欧元区(4.97%),因此在逐步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占比的基础上,支出应向早期教育阶段的生均科技教育支出倾斜。推动科技部门尽早介入科学教育,加大对中小学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投入,将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纳入专门的升学序列。充分给予提前毕业、升学等弹性政策,减少升学考试环节,设置个性化、跨学段贯通式课程。拓展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范围,完善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合作育人机制,探索以高校科研平台为载体的科研训练体系。完善优秀高中生导师制,注重大师对优秀高中生的引领作用,培养高中生科研创新志趣和能力。加快建设创新高地科技人才梯队。二是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完善科研组织模式。引导高校制定学科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强化学科设置“优胜劣汰”。推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加强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强化分类发展办学理念,通过差异化、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方案,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质量和水平。三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人才的培养作用。例如考虑将国家实验室作为“政策特区”,赋予其独立地位,率先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发力。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保障科研人员充足有效的科研时间
一是强化分类管理, 促进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投入动态平衡。根据科研任务性质,逐步提高非竞争性科研经费配置比例。对于技术开发、短期可见经济效益的应用性科研项目, 可以采取市场竞争形式分配项目经费。对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行业关键技术研究和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研究, 则应逐步提高非竞争性科研经费配置比例。二是扩大向科研机构直接拨款额度, 由科研机构组织立项和加强管理, 并将扩大部分用于建立科研基金,减少科研人员竞争性经费压力。对攻克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横向科研项目, 尤其是其成果主要服务于高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等,应鼓励通过加强成果应用、采取技术入股或纳入单位评优评先奖励等方式提高研发人员收入。三是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切实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减少课题管理、经费使用上的各类程序和手续,简化报销手续。建立完善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根据科研需要和科研人员意愿,统筹安排专职人员岗位。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
(三)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优化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一是完善科技管理体制的组织功能设计,对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科技管理、组织管理功能等作清晰区别,对科研研究者、协调管理者、课堂教学者和成果审查评价者等的职责做清晰划分。前瞻未来对纯粹科学家和领军科学家的宏观需求,做好长期系统部署和培养规划。二是完善杰出科学家的行政任职机制,倡导杰出科学家回归学术初心。统筹全国杰出科学家资源,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年龄分布、性格能力等特点,探索杰出科学家科研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适当分离机制,因地制宜发挥好顶尖科学家的优势。如:鼓励有卓越组织协调能力的顶尖科学家担任行政任职;让适合单兵作战的顶尖科学家从繁重行政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投身于科研事业。三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树立以创新性和探索性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代表性成果评价,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始创新能力,引导科研人员形成“甘坐冷板凳”钻研精神。同时对取得重大原创突破的成果给予国家级荣誉和充足资金配置,营造“以原创为荣”的科研氛围和价值理念。
(作者:谭天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区域创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玄兆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区域创新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