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院党委书记刘冬梅在《红旗文稿》发表署名文章:科技现代化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日期:2023-11-23        来源:《红旗文稿》,2023/21

字体:【

      今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科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战略支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和当今世界科技关键作用的深刻把握。

      一、深刻认识科技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内在动力和可靠支撑,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世界发展历程来看,现代化的概念发轫于工业革命,现代化过程就是科技发展并扩散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在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引领带动下,全球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多轮“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变革”的叠加。每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技术形成新的经济部门并被经济社会活动充分消化吸收后,这一轮现代化基本完成。从我国发展历程来看,科技现代化是从科技落后到科技领先的发展过程,是几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目标。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现代化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科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迈向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引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经济现代化,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类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历史和实践证明,谁能够占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在现代化发展中走在前列。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不仅需要尖端技术,也需要其他各种各样的科技供给。我国既要解决“卡脖子”技术,也要扩大比例、拓展渠道、创新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强调科技创新的目标转向多元使命驱动和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厚植物质技术基础,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以科技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资源能源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国家发展与安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二、科技现代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科技现代化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概念,其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当前,科技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愈发丰富而深刻,集中体现在治理体系、能力水平、主体要素、开放合作等方面。

      完善高效的科技治理体系。完善高效的科技治理体系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科技现代化要求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治理的积极性,探索形成多元化科技创新治理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有效运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地实施,科研人员负担持续减轻。科技大监督格局基本构建,学风作风明显好转,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取得新进展。创新文化逐步繁荣,全社会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面向科技现代化的时代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治理体系建设,包括加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

      引领前沿发展的科技水平。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科技现代化要求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掌握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大部分领域从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跟跑达到并跑,少数领域实现领跑,并不断扩大处于领跑地位的领域范围。当前,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十一位。通过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组织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我国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人造太阳、北斗导航、万米海试等重大突破让我国在深空、深海、深蓝等领域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国产C919大飞机实现市场化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面向科技现代化的时代要求,需要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更好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协同高效的科研力量。高端科技主体要素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科技现代化要求我国培育类型丰富、形态多元、层次鲜明的科技创新主体,汇聚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水平领先的科技创新要素,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主体的统筹协同与科技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突破和效益的提升。当前,我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初见成效,国家科研能力体系实现重塑,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高,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增强。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4.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约45万家,683家企业进入2021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研发人员总量由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1年的572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突破3万亿,达到30782.9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4%。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挥重要作用。13.3万套大型科学仪器和85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纳入开放共享网络。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构成了基础条件平台体系,科技资源对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面向科技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主体要素的建设培育,强化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优化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等。

      开放合作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科技现代化要求我国具有较强的塑造国际科技竞争格局的能力、开展科技开放合作的能力以及吸引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能力。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布局。目前,我国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6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与有关国家建立十大创新对话机制,与非洲、东盟、拉美等建立七大科技伙伴计划。主动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3500余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工作。参与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同5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联合资助科研项目。面向科技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我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生态。

      三、以科技现代化建设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技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从体制机制、创新能力、主体资源、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围绕建设科技现代化深化改革,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培育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的作用,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要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协商和执行方面的交流沟通,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健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机制,完善创新联合体建设制度和政策,解决好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新形势下,建设科技现代化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加强基础研究,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支持方式和评价机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稳定支持力度。要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以基础零部件、基础软硬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为突破口,夯实基础技术能力。瞄准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攻克重点领域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可控,加强前沿技术储备。

      凝聚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合力,有序组织各类创新资源。进一步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分工、定位和作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协同创新合力。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企业创新政策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建立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投入来源多元化,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要把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结合,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科技现代化事业中来。

      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拓展民间科技合作的领域和空间。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加快启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提高国际科技人才在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实施中的参与度。


   (作者刘冬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8218307076586407903&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reco_id=1026ca5ef7f2c0a82217000g&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75&item_id=18218307076586407903&pid=69878700936490236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