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专利助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日期:2021-07-26        来源:《科技中国》2021年第七期pp.1-4

字体:【

  文/刘辉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当前,我国专利发展正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高质量专利供给不足的严峻挑战,这不仅使我国在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国际贸易争端中经常陷于被动,也导致涉及国家和行业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长期得不到缓解。要实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后应集中力量提升高质量专利创造水平,以全球视野谋划高技术成果的国际专利布局,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保障,推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我国面临高质量专利供给不足的严峻挑战

  (一)专利保护范围高度集中在国内市场,专利国际布局相对薄弱

  自2008年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来,发明专利创造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2007—2018年,中国在全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拥有量年均增速分别高达22.2%、24.6%和30.1%,相应专利总量的全球排名跃居首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中国誉为“全球专利申请的最大发源地”。

  中国在快速崛起为专利大国的同时,向海外申请专利的水平和实力却相对薄弱,不能有效助力国内机构进军国际市场。2018年,中国在海外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6万件,接近韩国(6.9万件)水平,与美国(23.0万件)、日本(20.7万件)和德国(10.7万件)差距较大。而且,中国在全球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中,超过95%是国内申请,海外申请量所占比重始终不到5%。这一比例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采用了“每10亿美元GDP产出的至少在两个国家提交同族专利申请的数量”来测度一国专利的质量和创新的国际化水平。2020年中国在该指标上国际排名第27位,而日本、韩国、德国和美国均位居前15位。

  (二)相当部分PCT申请“半途而废”,并且在高技术领域相比美国处于劣势

  中国专利的高速增长还体现在PCT申请上。“十三五”时期,政府将PCT申请作为科技创新规划的发展目标,对提升专利的国际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2019年,中国PCT年均增速高达22%,从5455件增加到5.9万件,国际排名跃居首位。同期,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5.5%、0.7%和8.6%。

  但是,经过PCT申请阶段后,中国在海外国家正式提交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并不高,很多专利申请“半途而废”。2018年,中国进入PCT国家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7万件,美国、日本、德国则高达18.9万件、13.3万件和7.3万件。而且,从技术领域分布看,中国在一些高技术领域相比美国仍处于劣势。2019年,在35个技术领域中,中国有13个领域占优势,美国则有22个优势领域。特别在医学技术、生物材料分析、药品、显微结构和纳米技术、生物、基础材料化学等领域,中国的PCT申请量不及美国的40%。

  再从反映专利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三方专利拥有量看,目前中国已经超过德国和韩国,但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还比较大。据OECD统计,2018年,美日两国的三方专利拥有量分别为1.3万件和1.9万件,共占全球总量的55.8%;中国为5323件,相当于日本的28.6%和美国的41.7%。

  (三)研发资源投入全球领先,研发人力投入的专利产出水平不高

  发明专利的产出规模和技术水平与研发资源投入规模和配置效率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居世界第2位,研发人力投入居世界首位。如果以研发资源投入创造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衡量,研发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与美日等专利强国不相上下,研发人力的投入产出效率尚有一定差距。

  从投入每百万美元研发经费产生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看,2018年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别为6.1件、4.5件、17.9件、6.5件和13.7件。中国高于美国,与德国水平接近。

  从单位R&D研究人员创造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看,2018年,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别为1.7件/人年、4.3件/人年、1.9件/人年和2.6件/人年,中国为0.97件/人年,与四个专利强国还有一定差距。

  (四)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不高,专利实施率和产业化率出现下降趋势

  发明专利的维持年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专利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经济价值。近几年,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年限在稳步提高,从2012年的4.8年上升到2018年的6.3年。但2018年国外在华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高达9.7年。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其专利维持年限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底,我国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6.5年。其中,仅十分之一的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高校的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更低,为5.4年,甚至低于个人申请者的平均维持年限(6.1年)。

  专利竞争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每个国家的创新领先企业在国际上的专利竞争力,反映出该国企业在高技术领域的地位和实力。科睿唯安公司发布的《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年度报告采用四项反映专利实力和质量的测度指标对机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排名。2018年,中国的华为、小米和比亚迪3家企业入围百强排行榜,虽与德国和韩国数量相当,但相比美日两国的33家和39家上榜企业仍有不小差距。

  专利的经济价值是反映专利质量的重要维度,主要表现为在市场中得到实施(包括自行实施、许可实施和转让),实现从技术向商品的转化和应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年度调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发明专利的实施率和产业化率表现出下降趋势。2009—2013年,有效发明专利的实施率处于57.7%~60.6%;2014—2017年,实施率下降到50.5%~52.9%;2018年和2019年进一步降至48.6%和49.4%。有效发明专利的产业化率与之类似,从2016年的36.7%下降到2019年的32.9%。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高质量专利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高质量专利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并可能给其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集中力量提升高质量专利供给水平,既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我国在国际经济和科技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障。我国应按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将发展高质量专利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从专利战略和专利政策层面进行积极扶持和引导,加强原始创新领域专利的高质量创造和维护,重视专利的市场应用和转化;以国际视野谋划专利全球布局,推动专利国内国际平衡发展;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建立专利比较优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原始创新领域专利的高质量创造和维护

  专利的技术水平是决定小专利质量的核心因素。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的全国专利调查结果显示:80.1%的专利权人认为技术研发水平是影响专利质量的最主要因素;高质量专利往往具有高研发投入的特征,研发经费投入越大,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越高。而且,在原始创新中产生的专利,更易于成为基础性专利和核心专利。

  目前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以及所创造的发明专利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在高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较专利强国仍显薄弱。而发达国家经常利用基础研究上的先发优势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立起专利壁垒,对我国的技术追赶实施围堵和打压。

  为了从源头上推动专利的高质量创造,我国应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着力调整和优化研发资源配置结构,加强原始创新领域的专利产出和维护管理。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的政策优惠力度,可按企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实施阶梯式税收优惠,占比越高优惠力度越大。二是,对基础研究领域由政府财政经费产生的专利,特别是国家科技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专利,除在申请和授权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外,要对专利的维持和转让实行跟踪管理,防止高价值专利失效和流失。三是,切实提升高校发明专利的维护水平,对基础研究所创造的专利要在立项之初规定最低维持年限,对维持年限较长的发明专利,从政策上给予年费优惠,核心专利可实行年费减免。

  (二)制定面向海外申请和授权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

  过去十几年,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为解决专利数量不足的问题,采取了专利申请费、年费、代理费等相关费用资助,或者针对授权后专利予以一次性奖励的政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考核工作也引入了专利数量作为考核指标。这些政策和规定的实施,使政府用少量的资金撬动了市场在专利上的巨大投入,促进了专利数量的显著增长。

  进入“十四五”时期后,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出台,面对海外专利实力薄弱和水平不高的短板,政府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要尽快减少直至取消对国内申请和授权专利的资助与奖励,转而加大对海外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激励,可对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区的授权专利给予重点资助。为推动专利成果的转移转化,可对发明人或团队以“后补助”方式予以奖励。在涉及项目结题、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的政策中,坚决杜绝简单以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为考核内容,加大专利转化运用绩效的评价权重。

  (三)加强战略高技术领域的专利长远布局

  提升专利质量、培育高质量专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树立专利布局的国际观,以国际视野开展专利布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调查结果显示:在专利技术引进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难度最高,其中材料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是面临引进困难最多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在芯片、高端原材料等专利技术引进时,国外企业经常凭借其核心专利和技术优势,对我国本土企业施加种种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因此,我国在开展专利研发和专利布局时,要强化国家重要经济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专利布局,优先在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具有领先水平和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申请海外专利,建立专利组合保护网。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将自身先进专利技术纳入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形成标准必要专利。

  专利布局涉及从研发活动到商业化的整个创新过程,必须全面谋划、精准设计,建立起长效的专利保护机制。要从技术源头研判和确定专利布局的目的、需求、技术方案、保护范围和申请地域,统筹时序,抓住优势技术点,做好短期和中长期布局规划。

  (四)加大专利实施和转化力度,拓宽专利价值实现渠道

  专利的实施和产业化是实现专利应用价值、创造专利竞争力的直接体现。高质量专利往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市场价值。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出台了很多法规和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了专利在市场中的流动和价值实现。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加大高质量专利的实施和转化力度,促进专利价值的高效实现。

  一是建立专利运营服务平台和评价机制,对高质量专利进行甄别和遴选,重点扶持市场应用前景好和产业化水平高的专利。改革普惠性的专利转化奖励机制,以产业化作为奖励重点,防止无效转化和虚假转化。二是在涉及科技计划项目结题、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的政策中,重视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杜绝简单以专利申请和授权为考核内容,加大专利转化运用绩效的权重。三是通过质押融资、作价入股、证券化、构建专利池等市场化方式,挖掘和提升企业专利价值,拓宽专利价值实现渠道。

  (五)建立专利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防范专利流失

  开展海外专利布局的同时,还要建立起应对国外竞争者打压的专利防御和应急机制。加大信息集成力度,建立竞争情报分析和信息共享平台,以及专业化数据库,提高综合研判能力。完善海外专利纠纷预警防范机制,对海外专利法律法规实施动态跟踪,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推动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高效运行,布局建设一批地方和海外分中心。

  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对外转让、许可时要加强专利风险评估和审查,防范专利流失和侵权。在高端人才引进、技术合作、企业等重大经营活动中全面开展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实施技术秘密与专利的组合保护策略,规范涉及技术秘密的合同管理,防范不当使用或泄密。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