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助推江西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0-05-21        来源:《科技中国》2020年第五期pp.68-74

字体:【

  杨兴峰1,邹慧1,章东亮1,李婷2

  (1.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2.江西省商务经济发展研究院)

  江西在区位条件、要素成本、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且开放合作的软、硬实力不断增强,为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阻碍江西有效对接大湾区的堵点仍然存在,具体体现为交通互联互通程度不高、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营商环境不优等。为打通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通道,关键要做好“六个注重”:一要注重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融入大湾区产业体系;二要注重“数字江西”建设,助推经济社会高效发展;三要注重“人才特区”建设,推动人才资源加速集聚;四要注重“飞地模式”建设,打造赣粤港澳命运共同体;五要注重“四最”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开放合作软实力;六要注重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资源高效流通。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国家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了全面规划部署。“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能力进一步提升”,被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远期发展目标之一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其目的不仅在于自身发展壮大,也在于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将为周边地区发展带来诸多发展机遇。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这一重要指示为江西扩大高水平开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江西更是把对接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对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江西有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堵点,提出打通对接通道的几点建议。

  一、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与优势

  (一)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条件

  一是交通设施条件不断完善。近年来,江西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不断提速,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条件逐渐完善。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目前江西的高速公路里程达6149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打通了29个出省通道。铁路建设方面,随着向莆、赣瑞龙铁路,沪昆、合福高铁的陆续通车,江西省打造了以南昌为中心的“四纵四横”铁路网主骨架,截至2019年,江西铁路营业里程为4750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达到1941公里,居全国第三位。民航建设方面,江西已形成了以南昌昌北机场为干,赣州、吉安、九江等机场为支的“一干六支”民航机场布局,截至2019年,昌北国际机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36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2万吨,较上一年分别增长0.8%和46.9%。

  二是产业基础不断完备。近年来,江西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经济新动能培育三大工程,产业基础正不断完备。产业结构优化方面,2019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6.1%。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截至2019年,全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重点实验室20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2家。

  三是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江西围绕市场主体的关切,在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一,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2019年一季度,南昌高新区落实各项减税降费税收政策,共计2.5万户企业享受普惠性减税1357.24万元。第二,深入推进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开展银行挂点开发区、金融专家服务团入企等定向帮扶行动,组建百亿元江西国资创新发展基金,发放千亿元创业担保贷款。第三,深入推行“对标提升”行动。2019年,吉安与厦门大学签订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的框架合作协议,首次引入专业化团队,采用世界银行标准,对全市营商环境系统把脉、全面会诊。

  (二)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

  一是区位空间佳。江西省地处中国东中西梯度发展的过渡带和南北结合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空间优势。江西相对中西部的大部分其他区域,在引入珠三角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方面具有时间和运输成本优势。

  二是要素成本低。江西毗邻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在用地、用工、用能等要素成本方面相比邻近发达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名副其实的成本洼地。依托要素成本优势,无疑将使江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企业转移落地的优选地之一。

  三是生态环境优。江西拥有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2016年入选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绿化覆盖率44.6%,位居中部第一。随着生态环境成为未来区域竞争的焦点,江西生态资源的存量价值将得到充分释放,生态环境优势将成为江西吸引珠三角地区高端人才和企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交通互联互通程度不高

  一是铁路互通差距明显。乘着高铁时代的春风,江西加快了铁路建设步伐,逐步缩小了与中部地区湖南、湖北等省份的差距,但是江西省高铁线路与珠三角地区的互通程度仍然偏低,枢纽之间存在“连而不畅”和“邻而不接”等问题,比如,南昌至粤港澳的高铁只能经长沙互联,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赣州甚至还未有高铁互联等。

  二是航空运输发展程度不高。江西省航空港无论是空港级别、空港运力,还是客运吞吐量、航空货邮量均不及周边强邻,同时受限于货源不足和长沙、武汉等两千亿级别机场的分流,对于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电子制造、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临空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不足

  一是缺乏产业技术创新集群。与周边强邻省份相比,江西在经济和产业基础,综合环境竞争力等方面差距明显,尤其是缺乏产业技术创新集群,缺少具有带动性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截至2019年1月,科技部根据创新环境、主导产业规模与研发能力等指标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61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和47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中,江西分别仅有3个和1个,而湖北有5个和1个,广东有9个和5个。

  二是产业配套能力低下。由于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在原材料行业,终端产品占比较小,优势产品集群不突出,本地配套企业工艺水平偏弱等原因,导致许多从珠三角转移到赣的企业难以在江西找到产业链上的配套合作伙伴,对企业经营形成了很大制约,尤其对于产业链较长、协作度高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类型的产业,影响更为明显。

  三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江西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影响着产业层次与结构的提升。首先,创新投入不足,江西在R&D经费投入与科研人员投入方面与邻近省份差距明显;其次,创新平台缺乏,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数量明显欠缺;再次,科研产出少,缺乏高水平的技术研究成果。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人才政策扶持力度偏弱。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向外转移的产业大部分是人才密集型产业,而江西在众多领域既缺乏行业领军人才,也缺乏企业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主要原因在于江西相比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人才的激励扶持政策力度仍然偏弱。2017年,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每年资助博士和博士后200名,每人给予50万元生活补贴。相比而言,江西则根据《江西省博士后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定资助名单,每人提供日常经费资助3万元。

  二是双创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目前,在双创政策方面,江西与东部沿海和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政策力度基本趋同,然而在政策执行层面,力度明显不足。江西出台了“赣八条”和“创十条”等双创主体政策,但是大部分科研院所与高校并未根据政策意见,对相关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受益分配等管理办法进行细化,导致政策并未落到实处。

  三是产业发展政策实施缺乏灵活性。江西于2016年先后两次出台了《关于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80条)和《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若干政策的具体措施》(20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方式和标准不够灵活,未充分考虑企业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有些具体执行方案反而造成部分企业的成本上升,间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与预期成果出现了偏差。与湖北、广东等省相比,江西政策执行缺乏灵活性。

  (四)营商环境不优

  一是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江西绝大部分市县均已使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专线系统建设五花八门、各自为战,信息资源得不到共享共用,从而导致有些事项审批程序复杂,有些事项的审批材料需要提供其他部门的企业信息证明,使得审批程序复杂化,审批周期拉长。

  二是资本融资机制不完善。作为中部地区欠发达省份,江西一直缺乏重量级创投机构的青睐,创投机构数量较少,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与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长期处于资本市场边缘,资金短缺常态化。同时,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政策支持力度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如省内推广的财园信贷通等政策尚未建立以信用机制和风险补偿为导向的贷款审批授权体系,对企业的融资门槛要求偏高,许多实际需要融资支持的企业被排除在普惠性金融服务体系之外,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大,成本高。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镇化率与公共服务水平存在正相关性。目前,江西城镇化率水平不如广东、湖北等省份,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特别是江西省尚缺少业内领先的公共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配套,信息和技术咨询、技术交易转让、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够完善,用工、物流、融资服务等服务平台还有待加强。与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业不发达,影响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成熟和发展。

  四是营商环境法治化进程缓慢。虽然通过制度优化,江西营商便利性已有较大改观,但是制度的具体执行和延续落实仍然缺乏规范化保障,这其中包括政策贴补申请缺少实施细则以及由于政府换届等原因产生的政策延续性不足等问题。与广东、江苏等省份通过强化规则的方式,推行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相比,江西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三、江西有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融入大湾区产业体系

  一是增强传统行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有色、建材等八大传统制造行业,以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和软件系统为重点,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资源,搭建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发挥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与中科院优势创新资源紧密对接,合作搭建各行业领域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试验平台,为企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依托。

  二是提升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倍增加速。对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需求,围绕航空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通过资金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建立科技资源有偿共享机制,打通江西省科研机构和人员使用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便捷通道;依托产业创新资源聚集区,在南昌布局建设一批重大成果应用示范基地,支持商业模式创新,探索政府采购支持新方式,发展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的创新集群。

  三是支持双创能力建设,助推产业优质发展。依托国有金融机构参股,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拓展政策扶持渠道,如:除了在税收、人工成本、用能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以外,还可在工业用地基准价优惠、高速公路收费折扣、直接融资补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在江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一批众创平台;建立督查制度,督促科研院校根据双创主体政策制定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保证政策落地生根。

  (二)注重“数字江西”建设,助推经济社会高效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跨政府部门业务的整体转型,建立跨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形成共同的语言、工具和技术体系;培养专业化数字人才队伍,通过购买相关课程,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政府管理者、执行者在数字项目管理方面的技能;提升政府的数据应用、分析和管理能力,发挥大数据管理局职责,探索建立数据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利用政府各部门数据,推动政府数据业务发展,提升政府建立和扩展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支持鼓励政策,通过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搬迁补助、职工安置补助等方式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与服务平台合作,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上云”提升数字化水平;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建设,强化工业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明确数据在使用、流通过程中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安全保护责任与义务,加强数据安全检查、监督执法,提高惩罚力度,增强威慑力。

  (三)注重“人才特区”建设,推动人才资源加速集聚

  南昌是全省人才储备最丰富的智力密集区。江西应以此为基础,实行特殊的人才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人才特区”。

  一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根据综合评价,注重实绩原则,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设计,建立以实际成果和贡献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采取专职与兼职、长期聘用与短期服务相结合等方式,以“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务实态度,实现对人才的引进与使用;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效稳定支持制度,通过政府财政性资金补贴等方式,支持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创业、国际交流等活动。

  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人才保障机制,提升中高端人才基本工资待遇水平,建立完善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支持企业创新人才以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设立南昌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奖励在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积极构建人才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的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问题,逐步形成有利于聚集人才的良好氛围,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四)注重“飞地模式”建设,打造赣粤港澳命运共同体

  一是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建设赣南经济合作区。积极探索“飞出地投资型与管理型”的“飞地经济”模式,发挥赣南工业园区的成本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的资金和管理经验优势,有效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项目落地赣南,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探索设立“飞地园区”,建设昌深创新合作示范区。借鉴德清与杭州“飞地园区”建设经验,支持南昌高新区在深圳设立“飞地园区”,借助深圳的优势创新创业资源开展合作,满足南昌高新区企业的技术需求,实现项目“孵化在深圳,产业化在南昌”。

  (五)注重“四最”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开放合作软实力

  一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大数据”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成果转化工作,建立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打通政务信息孤岛,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进一步完善政务集中办事大厅配套服务功能,在大厅增设企业登记、办税、缴费等自助服务终端,并开通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专区,实现涉企涉民业务“只进一扇门”“全天不打烊”。

  二是提高融资可获得性,提供有效资金支撑。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专利权、商标权、股权等质押融资专业平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补助资金;设立应急转贷“过桥资金”,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短期应急周转;引进市场化信用服务机构,聚集一批公信力强、影响力大、技术领先的资信评级、商业征信等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市场信用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鼓励民营资本依法设立金融租赁、物流金融、消费金融、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现信贷资金供给主体多元化;指导和推动企业与信贷机构和境内外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直接对接,支持金融机构研发针对具有“轻资产”属性的金融信贷产品供给。

  三是切实转变思想,做好全方位优质服务。切实转变思想,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为企业提供服务。建立入企联络员机制,通过下沉调研、企业座谈等形式,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问题;建立企业需求清单,提高对企业的认知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政策制度讲座等活动,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构建对政策法规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机制,根据实际执行效果不断优化政策标准,保证企业受到同等待遇;营造全社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良好氛围,表彰为经济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创新部门评议模式,构建完善涉企部门与非公企业的双向评价机制。

  四是健全激励和惩戒机制,营造公平法制的良好氛围。加快商事主体信息化、信用信息共用共享等平台建设,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着力搭建企业登记注册、涉企行政执法、消费维权等系统,实现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信息门户网站的数据共享和实时链接;发挥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最有效手段作用,做好“信用江西”“信用南昌”等门户网站的公示工作,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联合奖惩大格局,打造“诚信江西”名片。

  五是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进数字化学习中心、数字化校园等信息平台,提升教育技术水平;实施扶贫攻坚医疗救助病情核查专项工作,采取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巡回医疗等方式,为贫困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充分利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宣传推介江西陶瓷、中医药等特色文化,提升江西文化影响力;构建诉讼服务平台,实现网上办案、案件查询等事项的全流程网络化。

  (六)注重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资源高效流通

  一是积极推进铁路设施建设。推进昌吉赣客专、赣深客专、昌九客专、长赣铁路、瑞梅铁路、咸宜(新)吉等铁路项目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昌赣、赣深高铁建设,打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南下主通道,实现南昌、赣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3小时经济圈。

  二是加快建设航空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和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密南昌、赣州等地至深圳、珠海航班,争取开通赣州、宜春等地至大湾区国内航线,促进江西与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

  【基金项目】

  本文是江西省社联规划重点项目“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助推江西高质量发展”(项目编号:19WT5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