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科普观为指导,大力提升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日期:2019-03-19        来源:《科技中国》2019年第三期pp.42-46

字体:【

  文/刘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思想新战略,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普观(简称“新时代科普观”)。在新时代科普观的指导下,我国科普实践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达标率从2010年的3.27%提高到2015年的6.20%,进一步提高到2018年8.47%。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达标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30年前即1988年即达到10%,现阶段约为28%;瑞典2005年为25%,加拿大2014年为34%(刘立、孙楠等,2018)。

  本文对新时代科普观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探讨“国家科学文化素质”概念并提出以新时代科普观作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科学传播与普及事业,提高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一、新时代科普观的核心要义

  1.科普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提出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核心理念,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普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就要求:(1)科普为了人民(for the people)。科普要助力人民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助力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科普要面向“民生”。科普还要助力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就科普要面向“民主决策”,比如为公民参与转基因公共决策提供必要的科普背景知识。(2)科普依靠人民(by the people),尤其要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共同体。人民既是科普的对象,也是科普的主体。充分尊重人民的科普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科普需求、所拥有的科普权利、所发挥的科普作用。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媒体传播科普信息,生产科普内容。(3)科普成果为人民共享(of the people)。要充分利用手机和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改进“互联网+科普”工程,让科普成果最便捷地惠及全体人民。

  2.科普功能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的讲话,对科普的经济功能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个论述是新时代科普观内涵的集中体现(怀进鹏,2018)。

  该论断包涵两个重要的论点:一是“两翼论”,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二是“同等重要论”,即“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里先谈“两翼论”。“两翼论”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普观的与时俱进。2004年6月,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王渝生,2006)。2008年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

  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

  国内外大量创新发展的实践,尤其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有力地证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科普除了具有促进创新发展的经济功能之外,还具有通过扶志和扶智而打好扶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经济功能。此外,科普还具有政治功能:比如,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有助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科普具有文化功能,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科普具有社会功能,有助于破除流言、破除迷信和膜拜、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科普具有生态文明功能,比如面向公众进行环境科学(包括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总的来说,科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事业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徐延豪,2019)。

  3.科普地位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科学普及在我国具有法律地位。《宪法》(2018年修正版)第二十条说:“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2002年,我国还制定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普法》。

  习近平同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普及。2010年,习近平同志指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2012年时他再次强调,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韩天琪,2016)。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同志更是明确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对“同等重要论”,我们应该作辩证的理解。这种同等重要,不是绝对的同等重要,而是一种相对的同等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幅度、快速地增加了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力投入,相对来说,科普经费和科普人力投入的总量和速度均显得严重滞后,很不匹配。很多发达国家的科技计划和基金中均匹配有科普经费,但我国几乎没有。

  在新时代贯彻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精神,就要求科技部、中国科协等部门,在抓好科技创新“主业”的同时,抓好科学普及“基业”(王合清,2018)。国家在大力增加研发经费的同时,应该同步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包括在国家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中匹配一定比例的科普经费。鼓励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在力所能及条件下从事科普工作;中国科协实施“首席科学家传播专家”项目,对动员和激励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中国科协,2019)。在科技评价奖励、职称晋升中重视科普活动和科普成果。近年来,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设有科普成果,是一个好的实践。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中,增加和扩大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学位点,推广扩大“科普硕士”试点项目,开设“科学传播”第二学位。

  4.科普内容论: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复合体

  建国以来,我国科普主要是以“工农兵”为重点对象,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实用技术知识,比如科学种田,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普引入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内容。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个专门论述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战略性文件——《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传播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但未见“科学精神”提法。

  后来,我国把包涵“科学精神”在内的“四科”(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作为科普的主要内容(龚育之,2001)(龚育之对“科学精神”的界定:实践的检验;批判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据可查阅到的资料,1999年8月23日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四科”,其表述是:要把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起来。后来,江泽民在《致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信》(1999年12月9日)、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1999年12月22日)、在两院院士大会《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000年6月5日)讲话中,多次提到“四科”。比如,在2000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江泽民提出“应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公众对“四科”的了解,主要来自于2000年4月江泽民为中国科技馆第二期工程开馆时的题词,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002年,“四科”写入了《科普法》,其提法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科“尤其是“科学精神”的科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讲话中的提法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提法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将“科学精神”提到了“四科”中的第一位。之所以把科学精神提到第一,是因为“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就会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何祚庥,2013)

  我们认为,在坚持“四科”为主体的同时,对公众的科普内容,还应补充“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简称STS)、“科学技术与发展观”。STS,国内外公认,应为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内容,此处不赘。我们增加“科学技术与发展观”,是为了突出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特色发展观的内容,比如公众应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及“五大发展理念”。

  总之,科普的主体内容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发展观,它们构成了科普内容的“科学复合体”。当然,关于“科学文化”“科学伦理道德”“中国科学家精神”、科学技术史、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也应成为科普的内容,可以把它们融入到上述“六科”和“科学复合体”之中。比如,“中国科学家精神”可融入到“科学精神”中。在“科学复合体”中,核心是“科学精神”。

  新时代科普观还包括:科普目标论,即提升国家科学文化素质(详见下文);以及科普国际合作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二、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笔者曾发表文章提出,我国应该从“科学素质”概念回归到“科学文化素质”提法(刘立,2016)。本文进一步提出,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个人层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层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1.《宪法》等法律法规多次提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宪法》(2018年修正版)第十九条: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三次提到“科学文化素质”。 2002年《科普法》的提法是: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修订版)第五条规定: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是采用的“科学文化素质”提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2.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历来重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不仅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作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大论断,还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月24日下午,科学大会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作了题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讲话,指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的切身事业。他说:人少了不行,一部分人不行,一定要亿万群众,一定要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来一个大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比如,他说“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018年9月17日在向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所致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

  3.“科学文化素质”比“科学素质”内涵更丰富,可以包容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了江泽民同志的一个说法,即“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现实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及《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素质”,而对“哲学社会科学素质”重视不够。而且,我国至今尚无与《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类似的《全民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建设纲要》这样的政策法规。

  4.科学文化素质概念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个人层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层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国家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区域科学文化素质)。

  (1)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学技术与发展观,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个人实际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简称“六科”“两能力”)。

  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层次,即:第一层次是为了满足生存生活的需要;第二层次是为了满足工作职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层次是为了满足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第四是为了满足作为现代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参政议政的需要。

  (2)国家科学文化素质

  本文提出“国家科学文化素质”的概念,它类似于“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意思。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不是作为个体的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简单加和,还包含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状态和教育状态等等。就是说,国家科学文化素质需要从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国家科技状况主要指标(如R&D经费及其占GDP的比例、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及其占劳动者队伍的比例、科技论文和专利的产出)、国家教育状况主要指标(如人均受教育的年限、科技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这3个一级指标进行测度。

  三、研制《国家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纲要(2021—2035年)》

  国家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执行期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建议,以新时代科普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研制和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纲要(2021—2035年)》,包括研制新时代科学文化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制《新时代中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基准》;科普工作要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大力提升国家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KDALD026)的阶段性成果。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