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信息支持系统

日期:2018-07-11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第六期p45-53

字体:【

  文/张传波 于喜展 隋映辉(山东科技大学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目前,信息化与互联网正在改变城市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运行模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正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信息化也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目标与路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信息化需求及城市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借助产业转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信息系统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从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索适合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和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力求通过信息化做好城市转型规划,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产业化,逐步推动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转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信息化来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整体管理水平,实现政府管理高效、民生服务便捷、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诸多挑战:人口膨胀过快、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及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加大对发展信息技术的扶持力度,把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作为应对城市发展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推动城市转型,城市转型实质上主要体现在城市产业转型上,利用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升级,从而带动城市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实现城市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再造与提升。国内外的城市发展表明,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带动作用和倍增效应。信息化通过提升工业化,推动城市产业变革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国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借助虚拟的信息技术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并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这为中国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不但具有一般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由于资源不可再生性及资源经济的单一性而引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城市功能转化提升等诸多挑战。因此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来破解发展瓶颈,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目前,尽管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在实践方面的探索,远远超过了理论方面的研究,“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或模式,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而对资源型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就更少。本文通过对资源型城市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对产业转型的支持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可以很好地丰富相关理论的发展,以便能更好地指导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

  二、信息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

  当前,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和竞争的焦点。资源型城市主要是指依托可耗竭性资源——煤炭的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为避免“煤竭城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城市化研究显得尤为紧迫。信息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其实质就是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根本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因此,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煤炭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摆脱以煤炭等显性可耗竭性资源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模式,是资源型城市城市化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化可引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其本质是摆脱自然资源依存化,也就是使城市发展摆脱现存的对煤炭等可耗竭性自然资源的依赖,谋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变革。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新的方法——城市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做好城市转型规划,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逐步推动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为城市产业转型提供现代化信息和高科技手段,是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2.信息化可推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资源型城市要成功摆脱对资源的严重依赖,改变单一产业结构,重新获得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就必须“转结构、调方式”,通过大力培养发展接续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远远超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它所带来的将是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管理方法的变化。推进两化融合,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在技术、产品、装备、管理、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就是推进信息化与产业体系融合,从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信息化可实现城市管理模式创新

  城市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间、能源和清洁水等资源短缺的约束,城市人口膨胀、环境保护等问题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信息化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条件。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重新定位城市发展目标、培育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要围绕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开发建设城市规划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综合利用等业务的信息共享和统筹管理;积极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与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社会综合治理、应急处置等工作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规范化。

  三、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认识到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的重要性,竞相发展IT技术和信息化,并希望由此带动经济全面转型,由制造业国家转变为一个以技术与知识、品牌与服务为主的知识经济型国家。

  1.国外信息化的发展

  美国是信息社会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信息化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其战略目标是通过占领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制高点,提高信息占有、支配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从而主导未来世界的信息传播,保持和扩大在信息化方面的整体优势。对信息产业的大力投资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以信息基础设施、计算机安全、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措施,从法律层面保证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下去。

  亚洲国家(地区)信息化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紧密联系。各国政府将本国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信息产业来带动其他国民经济生产部门的迅速发展,达到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促进出口的目的。

  日本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日本政府在《高度信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和《E-Japan战略》中明确指出:通过建立世界最先进的高速信息通信网络、加强信息知识教育、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和电子政府建设、推进公共领域信息化、确保信息安全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确保实现“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先进的信息化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使国民能够充分、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通过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韩国将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作为“21世纪从创造价值的产业社会向以创造附加价值的信息与知识为源泉的知识经济社会转化”的动力,借助信息化建设提升国家经济实力。韩国政府于1978—1986年两次提出“政府行政管理计算机化计划”,1995年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建设计划,制定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和《信息化促进基本规划》。此后,韩国制定了连续性的信息化总体规划。目前,韩国已成为亚洲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国家。

  2.国内信息化的发展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我国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

  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确立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

  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尽管世界各国所处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不同,但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主要体现在:

  经济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信息传统产业,是信息化最早和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向全社会各行各业渗透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

  政治领域:世界各国对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投入,使其经历了由数据管理向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发展的不同阶段,以电子政务的方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领域: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向医疗和卫生、教育和培训、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等领域纵深发展。

  3.城市信息化研究与发展动态

  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歇尔在其著作《City of Bits》首次提出了“电子城市”的概念。城市信息化大体经过数字城市、信息城市阶段,到现在已进到了智慧城市建设阶段。

  自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后,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大张旗鼓,如火如荼,把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式从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推向另一个高度。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中长期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国内外城市由于建设背景不同、探索路径不同,因而在摸索过程中得出的经验与教训也不尽相同。与国外相比,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与国外发展智慧城市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重心有所不同,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国内外工业化发展基础、城镇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条件以及政府运作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外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较早,其信息化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信息基础条件较好,民众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国外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多以纯市场推动为主,政府更关注单项工程的效益,更加注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四、智慧城市建设: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推手

  为了解决与日俱增的各种“城市病”,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城市纷纷选择以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支撑和途径。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向更高阶段智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内涵体系上来看,智慧城市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为基础和支撑,及时传递、整合、交流、使用城市经济、文化、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提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实现城市政府管理高效、民生服务便捷、产业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借助信息技术对城市的产业、功能、结构和空间等产生影响和改变,推动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从技术层面来讲,智慧城市是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手段来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另起炉灶,必须基于现有数字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成果,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各级各类城市信息资源,大力推进数据融合。在一定意义上讲,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不是大量开工建设新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而是如何有效推进城市范围内数据的融合,通过数据融合真正实现信息与智慧决策的融合,从根本上促进政府部门的协同共享、行业的互动协调、城市的精细化运行管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围绕城市运行数据的采集、加工、提炼、分析、应用等开展的融合工作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智慧城市的基本架构体系。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重要契机,城市管理智能化、交通智能化、医疗智能化、教育智能化、商务智能化、环境保护智能化等等,这些新的“现代服务业”将带动大量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共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升级,催生出新兴产业。

  智慧城市是看待城市的新角度、发展城市的新思维。它要求把城市本身看作一个生命体、一个系统,城市本身不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各领域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也相应地要求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做好顶层规划、制度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布局、营运模式等方面的工作安排,实现科学管控,以达到目标。这也可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

  五、信息化支持产业转型的案例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国要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国内外一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表明,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城市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以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是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型成功的重要动力和途径。信息资源的独特优势可以缓解或是解除资源型城市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破坏与依赖,而且以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可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1.信息化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外实践

  德国鲁尔: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转型,其主要做法有:(1)利用信息技术直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产业转型已成功的工业区内,现在保留的和新发展的产业无不与信息技术的直接利用有关。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及汽车、钢铁、交通、能源、发电等行业的生产与制造,都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2)直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鲁尔区提出产业转型从重工业向“微型”产业转变,也就是向微电子、微细加工和信息服务等产业方向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该区已成为德国最大的信息、媒体基地,一些有重要影响的电视、通讯、传媒大财团均在此设局布点。(3)利用信息技术为工业区建立信息化环境。为工业区的研发、生产、管理、贸易、信息流、资金流和现代物流等全方位创造现代化环境,使老工业区在改造转型后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特别是更有利于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法国洛林地区:洛林地区提出的产业转型是要从重工业向“微型”产业转变,也就是向微电子、微细加工和信息服务等产业方向发展。(1)从实际出发确定发展思路,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信息、激光、生物制药等新技术产业已占该区经济总量的近15%,汽车工业占30%。(2)是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为企业提供贷款,努力发展信息、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通过几十年调整和转型的努力,洛林地区老工业基地形象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工业面貌。

  英国东北部地区:在19世纪,包括纽卡斯尔在内的英国东北部地区就成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工业基地,门类涉及煤炭、钢铁、造船、铁路运输及重工业。该地区采取了包括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ICT)在内的诸多有效措施,并很快取得了实效。作为ICT重要应用方式之一的呼叫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英国东北部产业转型的有效手段。(1)呼叫中心提供了相当大数量的新工作岗位;(2)呼叫中心是新型工作,刺激对新技能的需求与更新,从而在该地区尤其是在较小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营造了新的工作文化;(3)创造了ICT的新切入点,通过呼叫中心的工作该地区可以很容易就进入到ICT中。

  2.信息化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内实践

  唐山市:紧紧抓住被列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机遇,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1)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全市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以企业对标为核心,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产品营销、企业管理四大环节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重点推广变频器调速、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等一批节能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加快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同时,推广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大气黑度监控等技术应用。(3)加快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着眼于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一批专业化行业网站建设;重点支持钢铁电子交易、数字仓库及物流信息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4)利用信息化拉动相关新兴产业的衍生与发展。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特别是数字仓库、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第四方物流支撑下的现代物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

  淮北市: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战略目标,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转型路径,打造“煤都、电谷、智慧城”发展蓝图,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淮南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1)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产品市场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率先从产品生产、技术开发、组织管理到市场营销,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改变工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实现工业的管理创新和结构重组。(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在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加快技术进步,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科研开发网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取国家的资助、贴息和奖励,建成一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创新项目、示范工程。(3)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各种信息服务业,把信息服务与发展金融保险、物流、旅游及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结合起来,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4)率先提出并建设“云海战略创新实践区”,信息产业已成为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之一。

  白银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造“数字白银”。(1)着力构建“数字白银”,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促进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化,逐步形成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2)大力推进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在企业实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装备数控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经营决策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高度信息化的现代制造业,以信息化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推动城市产业转型。

  大庆市:早在2003年,大庆市就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大庆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五”期间,大庆市以石化总厂和炼化公司等大企业为核心,打造数字化企业;以石化行业为核心,在45家大中型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克拉玛依市:积极探索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在油田和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创新,加速信息技术产业化,带动区域产业升级转型,不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为打造世界石油城构筑支撑服务体系。(1)建设智能油田。通过智能油田建设,逐步提升油田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数据模拟与分析能力、预测和预警能力、过程自动处理能力、专家经验与知识运用能力、系统自我改进及生产持续优化能力。(2)打造数字城市。以政府信息化建设为主导,以惠及全体市民为宗旨,着力增强电子政务水平和政府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重点建设城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和城市应用服务平台及“数字强政”“数字惠民”“数字兴业”三大核心应用。(3)培育发展信息产业。依托数字油田和数字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创新,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发展特色软件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具有“世界石油城”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从行业纵向和区域横向延伸信息化建设成果,面向油田和城市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并不断拓展信息服务业发展领域。

  综上,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然而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源型城市地处偏僻边缘地区,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弱及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又滞后于城市化。

  六、结论

  总之,城市已成为人类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目标,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并日益影响着城市和区域的未来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既要摆脱因依赖单一可耗竭性资源而出现“煤竭城衰”局面而进行产业转型,又适逢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受制于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城市信息化面临更大、更新的需求和挑战。因此,如何从资源型城市和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相适宜的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路径,成为当前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由于长期以来依靠资源粗放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也落后于大部分城市,因而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而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支撑就显得更为迫切。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