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山东靠什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旧动能转换

日期:2018-04-16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第四期p67-69

字体:【

  隋映辉(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紧紧依靠改革破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失衡难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当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结构转型升级,快步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已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战略问题。山东省委提出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迅速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山东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视与先进省市的差距与症结,解放思想,急起直追,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正确选择,也是落实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关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地位

  科技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新兴科技产业替代、新旧产能转化的过程。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生物、海洋科技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催生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家提出“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以及加快质量经济发展,破解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归根到底是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地位,就是通过把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会,以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进入新兴产业价值链,进而取代、改造或重组落后产能,形成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未来竞争发展与创新的新动力。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高精尖”特征的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形成的引领产业转型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兴行业。世界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新科技、新模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新兴产业经济已经成为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科技产业经济活动。而新动能主要是指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等举措,以及新科技革命培育的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旧动力加快持续转换,加快形成拉动经济的新引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是当前推动科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是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与驱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启高质量、高水平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将构筑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则地区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力,决定着未来一国一地的战略地位。山东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理应在全国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瓶颈

  毋庸置疑,山东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对于一个国内居于前列的经济大省,与江浙、广东等先进省市相比,在过去十多年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滞后态势。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科技产业化、市场化力度不够,科技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2017年,山东在31个省份中的GDP排行第3,GDP增速却排位17,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9位;专利申请量居于前5位,全社会科研经费居于前3位,但综合创新指数居第10位,科研投入强度位列第7,万元GDP能耗排在前17。再以山东GDP超过万亿门槛的龙头城市青岛为例, 2017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为10%,而深圳达到40.9%;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5%,杭州为30.6%,苏州达到50.8%;青岛“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目标要突破8000亿元,而届时深圳将达到2.3万亿元。从云计算、互联网平台建设来看,江浙等省市捷足先登,如在电子支付、云计算、快递、网络营销、信息技术、运营服务等领域,杭州集聚了全国超过1/3的电子商务网站,并已经广泛渗透到产业结构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

  归纳山东省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山东虽然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系列战略,但依托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力度不高。例如广东、江苏及深圳、苏州等省市10多年前就完成了“腾龙换鸟”“双转移”布局,形成了“宿迁模式”(苏州)、“东西两翼”(深圳)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而山东一些城市或地区,说得多,做得少。战略不明确,路径不清晰,补短不到位,服务不精细。一方面这些城市或地区抱残守缺,旧动能依然如故;另一方面,旧的已去新的不来。转移了传统产业,又没有新科技产业及关键项目替代,于是高标准就递减变异,以致“东边有雨西边风”。人才引进、产业替代、就业、财税等大打折扣,影响了既定战略目标。

  其次,相对江浙及广东等地加速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山东一些地区或部门职能转变较为缓慢。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弊端仍然积存,政商关系亟待完善。在贯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有些地区或部门固守“三亩两分地”,利益纠结突出。有利的齐插手,无利的全推诿。谁都在管,谁都不想管,谁都管不好。一些重大项目重复性延续或重叠,资源浪费严重,成果转化率低下,科研经费成无效投入。

  第三,一些城市或地区出台了名目繁多的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政策,但真正落实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撒胡椒面多,精准服务少;刮风措施多,持续服务少。政策制定与规划,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缺少政策对接及有效协调。一些出台的政策,堆积如山,却来而不去,呈现出政策断链与措施的碎片化现象。其结果是,政策虽好,但落地无根,优而不惠。发展成效,则事倍功半。

  第四,园区创新驱动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与重要基础。但在一些地区,科技园(谷)、孵化器,“点高面低”,高科技不高、孵化器不符,科技虚拟化、企业空壳化、产业空心化、政策套利化等现象还较严重。不仅耗费大批资源、资金,打着科技创新园建设的旗号,却还在持续造成产能过剩、空城、空园,以及巨额债务和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加剧了新旧动能的转换成本。

  第五,山东产业门类齐全,资源丰富、经济已成规模,但却大而不强、散而不聚。一些城市或地区纳入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主要集中在园区或大型企业。而围绕区域发展、产学研资介链接合作,对具有关键性、链接性的创新型项目及科技型、配套性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在产业链接、服务配套及集群政策等方面,项目不够明晰,措施不很给力。

  凡此种种,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不大,发展标准不高,集群建设滞后,服务支撑不够等,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做强做大、动能转换的瓶颈。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

  全球创新驱动的实践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进入了加速创新、引领转型的新阶段,对各国的增长动力、运行路径、发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全局性影响。所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集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科技创新、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变革的系统工程。不仅取决于科技创新积累、应用及其“新思想”所衍生的战略与智能系统的支持,还需要有科学理念、发展战略、转换路径与体制机制。没有正确的发展理念、战略及路线图,新旧动能的转换就可能南辕北辙。

  首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要围绕速度换挡、结构升级、动能转换,坚持系统发展、差异发展、链接发展、协调发展。既要避免一锅炒、一窝蜂、一刀切,又要避免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

  强化系统发展。以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有效集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资源,服务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实施产业空间拓展、链接配套、网络整合、多元融合等一系列转型。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目标,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解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各自为战”“无的放矢”等问题,推动经济、社会与科技在质量发展目标下,实现系统联动、转型升级。

  推进差异发展。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提高比较优势、特色领域的创新能力,开发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形成独到的新旧动能转换“制高点”,以及个性化定制的转换模式。以结构优化升级的行动计划,建立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转换基地;以新型研发、配套、制造产业链的延伸,推动科技产业园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实验区建设。

  实施链接发展。借助科技创新与转型体制机制优势,建立资源整合、学科交叉、跨界合作、多元协调的新旧动能转换链接体系。以信息链、知识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调整合,实施“府产学研资介用”的系统链接。以创新产业链接,推进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创新驱动的链接效应,加速沿着产业链节点进行渗透和融合,进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加快协调发展。以发展战略、体制、政策与管理的要素联动、多维协调,推动新产业布局与科技、经济、社会与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解卷众明、纲举目张”,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体化进程,构筑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质量发展运行机制及评估体系。

  毫无疑问,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在政府。政府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要率先自我改革,加大去官本位、官僚主义的力度。通过体制协调、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变“抓项目”为“强服务”。建立起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跨部门、扁平化、网络化“决策共商”体系,形成重大决策和发展咨询的双轨机制,营造出新旧动能转换的良好生态。实现从政策推动向制度引领转变,进一步激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活力。

  其次,建立“府产学研资介用”一体化的创新驱动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以“七位一体”系统推进,破解创新资源浪费,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断层,产学研之间的利益纠结与矛盾,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系统性、利益最大化。

  第三,加大精准“扶强补短”的力度,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与科技资源供给。将科技园、孵化器、创客空间纳入新兴战略性产业链规划。围绕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新技术应用紧密结合,按照产业链价值要求,拾遗补缺,逐一引进人才、企业、资源、资金与项目,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快解决“无链不成军”“无群不成园”等问题。

  第四,创造“以用为本”的人才政策环境。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人才。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并建立分类引进人才的柔性机制与评价机制。通过健全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分流人才的柔性机制,形成以人才为主导的动能转换与项目配置格局。

  【关于作者】

  隋映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科技大学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等。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