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重大科技政策与战略
第一编 新中国初期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66年)
1949年11月1日,中科院正式建院,下设近代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等20个研究单位。
1950年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四十五次政务会议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奖励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并于8月16日发布。会议还批准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
1954年5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215次会议通过《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
1954年10月12日,李富春和阿·伊·米高扬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随后,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出发展科学技术的“12年规划”和“10年规划”。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57年5月1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四十八次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
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若干意见》,即“科学十四条” 。“十四条”中最重要的是知识分子政策,包括对知识分子阶层作出正确的政治判断,保障他们的科研工作条件、必要的选题自由度,甚至还提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初步红了”,提出要保证科技工作者有5/6的工作日用于科学研究。
1963年2月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3年10月23日,国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及《技术改进奖励条例》。
1963年10月24日,中央科学小组和国家科委党组向中共中央报送《关于一九六三——一九七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报告》,12月获得批准。
1964年1月21日国家科委重新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条例》。
第二编 “文革”期间(1966—1976年)
1970年7月1日,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合并,建立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同时撤销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
1972年10月6日,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科教组公布《关于科学实验物资供应的若干规定》。
1973年8月11日,国务院科教组和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通知》,科教组合并到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科学院科教办公室。
第三编 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1977—1999年)
1977年9月,中国科学院召开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制定了《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纲要》。
1978年3月14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大会闭幕式上用诗人的语言宣告:“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大会审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0月,中共中央正式转发《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根据协定,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
1979年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国家科委党组召开大会,为《科研工作十四条》、“广州会议”等一些大冤假错案彻底平反。
197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
1980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中国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分别由国务院授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198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1982年11月30日,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计划的宗旨是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该法颁布后,经1992年和2000年两次修订。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认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过去虽有很大发展,但逐步形成的科技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病,不利于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不利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束缚了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使科技的发展难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必须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决定》的颁布和实施,开始从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变革原来的科技体制,我国长期存在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
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此举使中国的科学基金工作突破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经费依靠行政拨款的传统管理模式,全面引入和实施了先进的科研经费资助模式和管理理念。
1986年,星火计划开始实施,其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987年6月6月23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技术合同法》。
1988年8月,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国家实施了“火炬计划”,旨在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实践证明,火炬计划的实施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建立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扶持政策。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54家国家高新区。
1991年12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和《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1992年,为了加强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推动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国家实施“攀登计划”。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
1993年10月9日,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是,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
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决定中科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率先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1999年5月,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开始转制为企业,是建国以来我国科技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和探索。从2001年开始以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
1999年6月,科技部、外经贸部共同实施科技兴贸行动计划,旨在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出口产品升级换代;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实施方案(试行)》,旨在支持中心企业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
1999年8月23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这次大会是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四编 新世纪以来(2000—2009年)
2000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制定并首次发布《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
2001年2月19日,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诞生。根据1999年颁布的《国家科技奖励条例》,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获得2000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吴文俊和袁隆平。
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科普法》是在我国几十年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政策实践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情制订的一部重要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规。《科普法》明确规定,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科协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明确了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
2003年5月15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
2003年6月,我国启动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来自科技界、产业界等方面的2000多位专家参与了该项工作。
2004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
2005年12月,科技部、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个部门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2009年7月,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更名为技术创新工程。
2005年12月底,国家发布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重点支持16个重大科技专项。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会议要求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2006年4月,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6个单位牵头制定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
2006年11月7日,科技部发布《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
2007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全面启动。该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而新设立的一项国家科技计划。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
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了《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
2007年12月29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2008年4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新的《高新技术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核心自主产权和研发投入成为企业认定的新标准。
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会议,对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作出部署。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6项支撑措施和4项政策保障。
本文声明:本文内容由本网站编辑根据多种资料整理而成。内容的选取和时期的划分乃一家之视角,在完整性和权威性方面定有不足。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