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发展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柱。“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科技创新能力普遍提升,统筹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突出,引领带动重大战略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高地引领、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和科技强国建设。面向“十五五”,应进一步破除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区域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布局,各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形成以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为基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引领,地区科技创新特色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
一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十四五”以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引领作用增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协作不断深入。京津冀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从2020年的55.2万人年增加至2023年的69.0万人年,R&D经费投入则从3446亿元增加到4458亿元,2023年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4.27%。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十四五”期间每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都保持在6%以上,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16%左右。“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至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近两倍,有效推动了产业深度协作。
二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长三角三省一市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科技创新“领头羊”地位日益凸显。多年来,长三角R&D人员数、R&D经费投入、企业R&D研究人员数、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等指标占全国比重均超过30%,技术国际收入占到全国的近50%。上海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江苏、浙江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五行列,安徽进入前十行列。今年,三省一市以协同立法的形式制定《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全方位协同创新。
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动能保持强劲。广东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优势,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2020年至2023年,广东R&D人员数从87.2万人年增加至120.2万人年,R&D经费支出从3479.9亿元增加至4802.6亿元,均增长了38%左右,发明专利拥有量从35.1万件增加至66.6万件,增长近90%,3个指标均稳居全国第一位;大湾区科技创新力量实现系统性跃升,“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今年首次排名全球第一,此前曾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二,依托“香港科研—珠三角转化—全球市场”的产学研转化链条,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促双强。
四是长江经济带创新能级不断提升。长三角地区以一体化创新发展示范引领,长江中上游在武汉科创中心和成渝科创中心带动下,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今年,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七位,比2020年上升1位;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R&D经费支出、R&D人员数占全国10%左右。重庆、四川加快协同共建成渝科创中心,今年,重庆综合排名第八位,四川综合排名第十一位,均比2020年上升1位;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的“一市三省”R&D经费支出、R&D人员占全国8%左右;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10.4%,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国近6%。
五是黄河流域省区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黄河流域九省区共同推进沿黄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共享和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应用,共同签署《沿黄省区科技部门科技创新合作协议》,探索协同创新新模式、新路径,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2020年至2023年,九省区R&D经费从4833.5亿元增长至6599.9亿元,增长36.5%,技术市场吸纳技术成交额从5418亿元增长至1.25万亿元,增长1.3倍。
六是科技创新支撑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随着新时期东北全面振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深入推进,相关地区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科技创新发展特色鲜明,异彩纷呈。2020年至2023年,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796.6亿元增长至4144.4亿元,增长48.2%。今年,海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从2020年的第28位上升至第22位。截至目前,广西、云南、宁夏、成渝地区等地,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建立10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不断深化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方面的合作。
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有效支撑和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时期,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仍面临区域创新体系设计仍需完善、区域分工合作有待提升、区域合作机制还需健全等诸多挑战。因此,为破除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可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化区域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立足国家发展总体部署和区域重大战略,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明确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功能定位,统筹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中心和特色创新高地布局,形成多层次的联动区域创新体系。
二是加快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创新高地辐射引领功能。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策源能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强技术联合攻关、产业协作和政策协调,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形成区域创新驱动的新型雁阵格局。
三是加强央地协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加强中央对重点区域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和分工协同的指导。统筹谋划、部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规划、财政科技投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等资源在全国的布局。
四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产融合为抓手,通过制度设计、资源整合和生态优化推进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实现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五是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区际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创新政策统筹,支持地方探索区域内和区域间科技合作相关政策,建立跨区域科技资源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形成支持区域科技合作的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政策工具,以及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区域科技合作机制。
(作者刘冬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陈钰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tdaily.com/statics/technology-site/index.html#/)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