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日期:2025-08-21        来源:中国科技论坛,2025年第8期

字体:【

编者按: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作出部署。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系列关键挑战和政策需求。本期笔谈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题,就其所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刘冬梅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ꎬ 就是融合科技创新各环节、产业创新各维度,形成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载体,也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是连接科技、产业、经济的桥梁。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相关政策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项目组织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但与当前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相比,创新链、产业链仍存在脱节,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仍待强化。

梯度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近10年来年均增长约10%,是GDP平均增速的2倍。科技创新企业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要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成长体系,分层分类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具有机制灵活、市场敏锐等特点,应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孵化平台支持等方式,降低其研发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鼓励其聚焦细分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优势,为科技型骨干企业的成长奠定基础。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的中坚力量,需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强化研发投入占比、知识产权等核心指标,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创新转型。科技领军企业是创新的引领者,在整合创新资源、研发创新技术、促进产业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外溢和带动效应,应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际主导产学研合作,仍是当前的主要状态。企业作为市场需求和创新应用的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仍显不足。为此,需要突出需求牵引,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市场优势。面向产业现实需求凝练科技问题,再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融通创新。要发挥科技“链主”型企业对精准把握产业共性需求、集成产业链各类创新要素协同攻关的优势ꎬ 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实现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优势,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盟,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形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的科技领军企业开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及关乎行业长远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吸收全球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企业科技创新的人才优势。人才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当前企业人才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仍然突出。 要推进教育准入制度改革,扩大人才培养的主体范围ꎬ 有计划、分领域地放宽科技领军企业研究生招生资格和联合培养名额,探索试点科技领军企业的招生自主权,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从高校和科研机构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科技副总”,助力中小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鼓励高校增设“产业教授岗”,让在企业一线承担重大技术攻关的科研团队和骨干人员深度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参与产业应用导向的学科专业建设,破除人才使用中的制度壁垒,鼓励高等院校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将服务企业经历与贡献作为部分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让人才能够在企业研发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持续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虽然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总额占比全国的75%以上,但研发投入强度还不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仅为1.54%,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2%-4%的水平。需建立企业多元化、可持续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强化政策激励与支持,对科技型企业实行所得税减免、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可通过设立政府专项资金、研发补贴、创新基金等直接资助企业研发项目。要激发市场驱动作用,通过政府采购、首购首用等政策优先采购创新产品,为企业研发提供市场反馈和收益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信贷等拓宽企业研发融资渠道,为企业研发提供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增强资本支持力度。

营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关键。要在完善现有科技政策体系的同时,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发力,让企业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中开展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市场,完善区域性和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与全国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精准配置、高效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易和应用提供平台。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科研设施开放共享。加快5G、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特别是通过建立快速维权机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


(全文下载见附件)


附件下载:中国科技论坛第8期笔谈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