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创新起家”到“以创新当家”,科技创新在江淮大地上撬动起澎湃的发展新动能,已然成为安徽省的一张金字招牌。安徽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有哪些亮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如何破局?产业布局如何与沪苏浙形成“协同创新+错位竞争”?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就这些问题,7月5日,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在参加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期间与随行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军徽展开了对话。
以未来产业塑造产业未来
记者
安徽省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走出了一条中部地区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这次调研中,让你印象深刻的科技创新有哪些?
韩军徽:这次调研中,我对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印象最为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布局系统。安徽省统筹布局了量子信息、低空经济、商业航天、聚变能源等多个未来产业赛道,形成了多点开花、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成果丰硕。在量子信息领域,据ICV《2023年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安徽省合肥市在量子信息领域综合排名居全球第二位、全国首位,我国入选全球前20强的两家量子企业均来自合肥。在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领域,合翼航空获中国民航局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中科星图测控也将作为我国首个卫星测运控上市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在聚变能源领域,合肥市集聚57家相关企业组建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正加快工程化进程,力争在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
三是保障有力。安徽省围绕推进未来产业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给予了较高强度的资金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2024年,制定出台《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围绕未来产业技术、平台、项目、产品、应用、场景、先导区、耐心资本、金融服务等九个方面出台专项支持举措,进一步完善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记者
深空探测、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常面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死亡谷”,其核心矛盾是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的错配。如何破解这个矛盾?
韩军徽:产业的生命力,从来不只在规模,而更在进化。我觉得破解这个矛盾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创新融资工具。前沿科技之所以要面临“死亡谷”困境,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前沿科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研发攻关为主,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获取市场利润。与此同时,前沿科技研发往往需要高强度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研发,最终推动技术转化落地。建议进行一些探索,比如建立产业基金,允许政府回购社会资本退出困难的项目,以此畅通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产业投资的退出通道,吸引更多市场化资金投入前沿科技领域。此外,还可以试点知识产权证券化,以拓宽研发资金来源,这也是许多地方正在探索的方式。
二是加快建设高水平中试平台。要走出“死亡谷”,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中试。通过建设中试平台,将实验室的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原型,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后续的产业化奠定基础。建议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并依托中试基地试点“政府投保+企业付费”的保险机制。
三是创造应用场景。在前沿科技研发过程中,通过强化应用场景开发,率先实现部分衍生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能够有力反哺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增强前沿科技研发的可持续性。例如,安徽省正在积极探索将聚变能源的关键技术应用于安检、体检等日常应用场景。
记者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挥苏浙皖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那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安徽的产业布局如何与沪苏浙形成“协同创新+错位竞争”的格局?
韩军徽:我认为安徽在“协同创新+错位竞争”方面思路非常清晰。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大力探索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参与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分工协作;另一方面,又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差异化地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构建自身发展优势。像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低空经济产业的培育就是典型的产业发展案例。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上海制造芯片、软件等组成汽车“大脑”,江苏具有动力电池产业优势,浙江能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安徽则具有整车研发制造等突出优势。这样,安徽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形成了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在4小时车程内构建了一条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
关于低空经济产业,可以这样说,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安徽。安徽省着力发展低空经济,避开了在大型飞机领域与上海直接竞争,同时充分利用了长三角航空航天产业的深厚积累,承接了大量的技术溢出。当前,仅安徽省芜湖市就已集聚了200余家上下游企业,不出芜湖,就能生产出一架国产通航飞机。
产业蝶变的“安徽模式”
记者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关键基础材料产业的支撑。在安徽省铜陵市实地探访时,我们注意到当地“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发展理念颇具启示意义。通过推动铜基新材料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铜陵正在着力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在能级提升、招商引资、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
韩军徽:安徽省铜陵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正是安徽制造业整体跃升的缩影。安徽省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备受瞩目的“安徽模式”。
“安徽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在于,安徽省坚持以高位谋划破局,以机制创新赋能。近年来,安徽围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例如,2024年,安徽省制定出台《支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2024版)》,进一步完善了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体系。在机制创新方面,安徽省近两年通过零基预算方式整合省级资金,累计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资金达25.23亿元,带动支持各类项目近千项,带动金融机构资金357亿元,拉动企业投资1543亿元。
记者
调研中,安徽省广德市从无到有,实现了从零基础外迁承接地到全国PCB(印制电路板)产业十大集聚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蝶变历程令人印象深刻。在产业集群方面,安徽省在政策制定、产业招商等方面的经验,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链韧性具有什么样的参考价值?
韩军徽:我认为在政策制定方面,安徽省有三方面经验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政府主动作为。2017年,就出台了《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这是我国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充分体现了安徽省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是上下联动、高效协同。安徽省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强调省市区各级政府上下联动,通过高效协同凝聚政策合力。这在其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布局发展过程中都有非常生动的体现。
三是注重服务意识。安徽省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以企业获得感为导向,将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在办事创业过程中,是否省心、省时、省钱、有安全感、有公平感、有被尊重感作为相关政策出台的重要考量。
在产业招商方面,安徽省以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基点不断补链强链延链,实现招商引资与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强化基金杠杆作用,与龙头企业绑定利益,共同打造产业生态,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记者
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欧阳修的“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都是我们对青梅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芜湖的繁昌区,这一颗颗小小的青梅在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加持下成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金果子”。安徽省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实践,体现出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韩军徽: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而缩小城乡差距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安徽省把科技创新摆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位置,统筹强化各类农业科技力量,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次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安徽省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发力,促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2024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1.2%,均居全国前列。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江淮潮涌,科技创新脉动强劲。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